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日益具有重要意义。
短期:部分领域出现负效应
与数年前相比,当前的GDP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这是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后的必然,同时也是主动调结构、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然而,这一过程恰好与我国加大环保力度同期,有些学者难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环保会不会拖累经济增长?国家有关部门为此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研。据宏观测算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减少GDP1869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为0.03%,总体影响较小。《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报告中指出,部分环境保护措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整体上看只是在短期内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生了遏制作用,而对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高端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明显优化了产业结构。
调研同时显示,在部分地区,加大环保力度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较大。以唐山市为例,近两年因市场和环保因素关停取缔的企业达2300余家,钢铁行业因关停影响产值276.5亿元,占钢铁行业总产值的6.4%;水泥行业关停影响产值6.5亿元,占比2.5%;焦化行业影响产值47.3亿元,占比9.5%。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唐山市对全市242家企业实施停、限产措施,估计损失达100亿元。因此,有专家提出,环境保护要立足国情,平衡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单纯追求环保的高标准,关闭大量企业,就会伤害到经济发展,结果也就会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好环境保护。而不重视环保,就会带来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这将损害经济长期发展的根基。
中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到20%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已达677亿美元,居全球之首。“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中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前三年GDP的1.64%;增加居民收入1.09万亿元,占居民总收入的1.56%。另据测算,大气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将拉动我国GDP增长1.94万亿元,增加就业196万人;水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实施需要环保总投入4.6万亿元,带动GDP5.7万亿元。
环保部门的研究显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环保投资,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产品和设备生产、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的发展,在新常态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浙江省为例,该省通过严格环保标准,整治关闭224家工艺比较落后的铅蓄电池企业,而该省蓄电池行业生产总值不降反升,较整治前增长42.3%,利润增长75%。
当前国家正在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行业正在面临爆发式增长的历史性机遇,以下仅举两例: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8年也因此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09年以来,在密集的政策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2014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到7.5万辆,增长324%。2015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2016-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等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014年12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10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能往后”。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长期:新工业革命的中坚
一些专家学者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重大影响有着更为前瞻性的预测,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里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和人类的生存方式。18世纪,随着现代印刷术的普及和蒸汽动力技术的应用,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学校教育由分散转向集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0世纪初,电信技术与燃油内燃机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的电气化迎来了批量工业制成品时代,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汽车的出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社会。电话以及随后出现的收音机和电视机,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由此进入石油经济和汽车时代······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我们面临严峻的环境、资源、能源挑战,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
里夫金提出,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作者为此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数以亿计的人们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生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将创造无数的新商机和就业机会,标志着以合作、社会网络、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等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开始。
任何对未来的设想都不可能是精确的。里夫金教授的预测也许过于超前,也许有失片面,但它所代表的新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充电设施的普及和充电电池性能的提升,十年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会使用性能更为优异的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