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专栏 > 金融资讯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何以不同于美国量化宽松

来源: 时间:2015-11-16 【字号:

2015年10月10日,央行宣布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范围,试点区域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并将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发放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央行此举一经宣布,便激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对政策实质和意图的解读成为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更有观点将之类比美联储2008年底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本文认为,此次中国央行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举措虽然反映了改善流动性、刺激经济的政策意愿,但没有像许多人解读得那么激进。相比美国的量化宽松,此举是一个更为谨慎的刺激措施。 

具体而言,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政策目的、风险承担形式和流动性投放节奏等三个方面。 

首先,政策目的不同。美国是虚拟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实体经济所占比重较小。所以,量化宽松政策的首要政策意图是解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紧张,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避免发生金融机构连锁性倒闭。刺激实体经济,例如对三大汽车公司进行救助(配合财政部),虽然也是其关注的内容,但不是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对比量化宽松,中国央行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一方面间接引导商业银行消除对于优质企业的信贷顾虑;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抵押品范围使流动性短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和涉农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信贷空间,更有积极性向实体经济放贷。所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意不在提供天量流动性,而在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获得渠道,引导信贷资金更积极地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央行可以通过内部信用评级主动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需要,更好地引导信贷投向,助力经济优化升级。 

其次,风险承担形式不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兼具信贷管理和货币投放的功能,对市场流动性起着间接引导作用。而量化宽松的实质是直接资产购买,通过直接购入证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两种形式虽然都在改善流动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政策风险的量级和承担形式存在根本差别。量化宽松政策有着强烈的“兜底”特征,中央银行直接承受所购入证券的所有信用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量化宽松是最后一道“防火墙”,如果政策不成功,烧毁的不只是金融系统,更是整个货币信用体系。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条件下,央行不直接承受上述风险。换言之,只要所质押的信贷估值还在央行的折扣值之上,央行就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量化宽松下央行创造流动性的标的是它所购买的证券,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条件下央行投放的流动性则是基于打过折扣后的信贷资产,其终极风险承担的幅度相对很小。 

再次,流动性投放节奏不同。由于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一种间接引导,流动性投放过程受到商业银行主观意愿影响较大。如果整体流动性充裕,商业银行就没有必要通过质押再贷款获得流动性。因而,中国央行此举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非量化宽松式的在极短时间内改变流动性格局的“猛药”。例如,美联储于2008年下半年分三次购入Maiden Lane公司证券,使其持有的该机构资产总额瞬间增加300亿美元、25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据美联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自雷曼兄弟破产至2008年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从0.926万亿美元迅速膨胀至2.24万亿美元,在一个季度内扩张了140%。相比而言,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拉动将会是一个更为缓慢的过程,其影响幅度和进度将取决于央行政策导向和商业银行意愿的双重作用。

作者:
摄影: